BBC News, 中文 - 主頁
Top story - Zhongwen
和美蘇爭霸相比 中美是否真正陷入了新冷戰
必要時挑戰中國,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合作,是當下白宮的口頭禪。中美之爭看起來酷似冷戰,但細看還是有很大不同。
美國想從與中國的對話中得到什麼
他們希望達到什麼目的?這次會議並不是為了達成協議。這是一次“直言不諱”的會面,為雙邊關係設定基本準則。
戴琪獲美參議院確認出任貿易代表 這名曾在廣州工作的“中國通”是誰?
美國參議院週三以壓倒性的投票確認戴琪(Katherine Tai)出任拜登政府的美國貿易代表。46歲的她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貿易律師,父母為台灣移民,還曾在廣州生活和工作。
視頻, 為何南海是兵家必爭之地, 節目全長 3,29
南海因此被認為是中美軍事衝突“第一張多米諾骨牌”。BBC中文駐北美記者馮兆音為你解讀,南海緣何是兵家必爭之地?
奧斯卡中的香港話題:《少年的你》《不割席》獲提名引發的討論
有評論認為,《少年的你》沒有香港元素而代表香港參賽並不合理,中國媒體則避提香港示威紀錄片入圍奧斯卡。
新冠懷疑論者坦桑尼亞總統馬古富力病逝
坦桑尼亞政府稱,總統馬古富力死於心臟問題,但反對派領袖質疑,馬古庫力是死於他自己不相信的新冠肺炎。
美國亞特蘭大槍擊案:受害者多為亞裔 引發“社區恐懼”
美國警方尚未確定兇案是否與種族問題有關,但受害者多為亞裔,仍讓人聯想到美國新冠疫情以來針對亞裔暴力犯罪激增的現實。
視頻, 新冠疫情下,香港小麪館裏的爵士樂, 節目全長 2,00
在人口稠密、房租高昂的香港,藝術家們早已習慣了在空間狹窄的舞台上表演。但在一間只有300平方呎(約28平米)的麪館進行爵士樂表演仍然十分罕見。
歐洲多國暫停接種牛津疫苗:幾個關於牛津疫苗的關鍵信息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預計將在週四(3月18日)發佈調查結果。
新聞專題
BBC中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全面報道和分析。
必看
李敖之子李戡:支持統一理想未變,但我已無法説服台灣人
李戡説,李敖從未考慮過在大陸買房。他還要求兒子在大陸絕對不要有任何經濟上的活動,不管要投資、要創業全部不要。
中國在英國最新重磅外交政策文件中未成“頭號威脅”
英國政府公佈冷戰後最主要的外交文件,將俄羅斯列為主要威脅,而中國只被視作“競爭者”,令國內對華鷹派失望。
美國首位原住民內政部長哈蘭德如何撼動政壇
哈蘭德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原住民內政部長,此前她是一位經濟拮据的單親母親,後來從政關注原住民維權,成為民主黨重要一員。
世界上最長壽的寵物貓究竟能活多久?
貓和人一樣,是否長壽取決於多方面因素:比如遺傳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疾病以及是否受過傷等……
中美阿拉斯加會晤 能否外交“破冰”成看點
這是拜登政府與中國官員的首次面對面接觸。兩國最高級別外交官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舉行會議,能否為冰凍三尺的中美關係破冰?
巴西是否會成為新冠變異病毒的 “温牀”
科學家警告稱,在新冠病毒還在傳播時,讓大量部分接種疫苗的人與未接種疫苗的人混雜在一起,會給抵抗疫苗的變種病毒創造“強大温牀”。
香港選舉制度改革:四大關鍵點的已知和未知細節
北京正在香港召開座談會,為實施新選舉制度作準備,與此同時,一些關鍵變化的細節也更加受人關注。
視頻, 梅根哈里震撼專訪:世界各地民眾有何感想, 節目全長 2,04
薩塞克斯公爵夫婦哈里和梅根接受美國著名主持人奧普拉的採訪節目播出後,在大西洋兩岸均引起震盪波。BBC採訪世界各地的民眾,提問他們收看節目後的感想。
仰光中資工廠遭縱火,緬甸“最血腥的一天”發生了什麼
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十餘家中資及台資企業據報遭到縱火和破壞。當天緬甸全國有38名示威者被殺,成為軍方發動政變以來最血腥的一天。
美國藉四國峯會打造“印太北約” ?日本台灣或成博弈活棋
美國與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舉行四國峯會。不過,被外界認為可能將催生“印太版北約”的此次會議卻似乎沒有討論軍事話題。
新聞時事 趨勢動態
美國高官要求中國停止對澳大利亞“經濟脅迫” 澳洲或成美中關係試金石
有分析認為,澳大利亞成為美中關係的試金石,美國高官在此時強硬表態,是在“拉開戰略縱深,累積籌碼”。
軍事智庫:美國是最大軍火出口國,中俄武器出口下降
總部位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稱,排名前五位的武器出口國中,美國、法國和德國的出口大幅增加,美國仍然是最大的軍火出口國,而俄羅斯與中國的武器出口減少。
中國人大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香港
威權主義和民主制這兩套完全不相容的價值觀,能否在一個城市裏共存?近24年來,香港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是一個政治試驗場,但在此次兩會上,中國人大已決定將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香港。
在歐洲鬧獨立 加泰羅尼亞爭取從西班牙分家的艱難困境
“政治迫害”、“內部事務”、“有損民主”、“不容分裂”.....歐洲政治舞台上演了加泰羅尼亞爭取獨立和西班牙捍衞統一的爭鋒相對。
美國務卿首次外訪再選亞洲 日美聯合聲明批中國違背國際秩序
美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上任後首次出國訪問,首站選擇亞洲,並以日本為起點,成為各方焦點。
中美高層會談前夕:美國多次公開評論台灣議題引發議論
眾所矚目的美中高層對話即將在3月18號舉行。除了美中經貿問題將是對話核心之外,南海和台灣議題也會是對話焦點之一。
李顯龍專訪:美中摩擦繼續,新加坡無法選邊站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BBC專訪表示,中美之間的衝突比五年前更可能發生。
英國人緣何成為西歐第一胖?
減肥可能從未像現在這樣是迫在眉睫的重任。因為有證據顯示,肥胖可以增加新冠感染和重症的風險。
螞蟻集團重組之際CEO胡曉明“因個人原因”辭職
中國在線支付巨頭螞蟻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因個人原因”辭職,首席執行官一職由董事長井賢棟兼任。
視頻, 中國推出電子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 節目全長 2,22
3月8日,中國版“國際旅行健康證明”正式上線。
知識資訊 觀點角度
新冠疫苗羣體接種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注射器
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物件,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但沒有它就沒有現代羣體疫苗接種。它是什麼來歷?
解鎖前輩的祕密:一箱400年後被“拆閲”的書信
一封300多年前寄出卻不知為何滯留郵局且始終未啓封的信件,裏面究竟寫了些什麼?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10週年:當年發生了什麼?
十年前的福島核電站事故造成的影響仍在,日本的追責和清理工作仍在繼續。
世界雙胞胎數量創新高 峯值是否已經出現?
研究表明世界雙胞胎出生率再創新高,特別是從1980年代起,雙胞胎出生率上升了三分之一,原因何在?
新冠疫情大流行一年:我們學會的八件事
新冠病毒疾病一年多前第一次出現的時候讓人束手無策,但大流行一年之後,現在我們對它有了更多瞭解和認識。
鯨魚如何幫助我們的地球降温
鯨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它們非常善於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緬甸女性為何發起一場“紗籠革命”?
緬甸女性的“筒裙”紗籠也成為她們反對政變、抗議軍政府統治的武器。
口罩簡史:從黑死病到新冠 “蒙面”防身的歷史變遷
新冠疫情下口罩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介紹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從黑死病到新冠疫情,人們如何用蒙面來保護自己。
中國俄羅斯合建月球科研站:太空聯手的四大看點
中國與俄羅斯宣佈,這一合作旨在推動全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太空”。太空技術的老將與新軍,彼此各有什麼考量?
英國王室迴應哈里梅根訪談:對話奧普拉披露的10個細節
英國薩塞克斯公爵夫婦爆炸性的訪談節目在大洋兩岸引發震盪波。白金漢宮在沉默一天後發表聲明,就訪談披露的種族等問題作出迴應。
特別推薦
視頻,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中美衝突較五年前更有可能發生, 節目全長 6,06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接受BBC專訪時表示,中美衝突較五年前更有可能發生。但是,他認為目前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還不大。
北京發生罕見嚴重沙塵暴,“主要起源於蒙古國”
北京和多箇中國北方城市週一遭遇近年來最強沙塵天氣,很多市民表示感覺自己“穿越”到了超現實的電影場景裏。
視頻, 藏人流亡政府主席專訪:西藏問題是尊嚴問題, 節目全長 20,44
BBC中文專訪流亡的藏人行政中央主席洛桑桑蓋。訪問內容涉及西藏問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以及流亡政府與北京和華盛頓關係等一系列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視頻, 將大學屋頂變成農場的景觀設計師, 節目全長 4,44
泰國著名景觀設計師戈差功‧沃拉康將大學建築物頂層變成農場。她有什麼建議,讓我們在生活中實踐綠色生活?
哈里王子和梅根:他們的錢從哪裏來?
梅根哈里接受美國名嘴奧普拉採訪後,經濟來源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那麼他們的錢從哪裏來?
視頻, BBC紀錄片:日本福島核事故十週年, 節目全長 16,56
10年前,日本的311大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堆芯熔燬,成為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災難之一。但到底是什麼出錯了?震央的災民如今過得怎樣?讓我們解釋福島核事故的來龍去脈。
視頻, “如果你真要殺,請先殺我,我願意獻出生命”, 節目全長 2,50
緬甸一名修女在一隊持械警察前下跪的畫面,感動了無數人,而警察也向她下跪。
中國暫緩進口台產鳳梨 燒出台灣“農產品產業鏈”單一市場依賴焦慮
中國海關宣佈暫緩進口台灣鳳梨到中國大陸,在台引起激烈討論, 燒出有關台灣農產品是否過度依賴中國單一市場等話題。
美國會通過1.9兆美元救助計劃 救助對象和細節確認
一筆一次性1400美元的付款,將撥給大多數美國人。這項資助只針對年收入75000萬美元以下的個人或者年收入15萬美元以下的夫妻。
BM露腰風席捲中國後,成年女性試壞童裝引發爭議
身穿露臍上衣、秀出腰線的“BM風”受到很多中國年輕女性的青睞,但最近引發了一場爭議,導火索是一些熱衷於這種穿衣風格的成年女性在商場試穿童裝,導致一些童裝被撐壞變形。
播客精選
《時事一週》(粵語)
最新節目內容(13-03-2021):美國最大規模救助計劃;香港政制大變;美軍指中國可能短期威脅攻台
如何有效報道一則新聞
故事本身是新是舊?你能否以獨特手法處理材料?如何善用材料,組織故事?BBC資深安全事務記者弗蘭克·加德納説,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會影響你的報道的影響力。
瀏覽協助
代理服務器和翻牆軟件
如你在登錄BBC中文網時遭遇困難,請試用代理服務器。